乾隆皇帝真的是自大吗?

avatar
(Edited)


题图:Cheva用AI创作

历史教科书一直这样教导我们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落后就要挨打,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史。而那些遵循这一观念的历史学者,都会把给这一段黑暗历史按开关的人归结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位皇帝,关于他风流的传说,200年后还被当成影视剧的题材。他也有好大喜功,喜欢到处给文物盖一张的毛病。以及滥兴文字狱,压制言路的劣迹。但这些行动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严格来说都是属于体制内的,算是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总的来说,乾隆的治国水平确实算得上不错,因为人口数字不会撒谎。在乾隆统治时期,中国人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三亿。而根据历史经验,所有的王朝末期,朝廷疲于应付各种危害统治的事件,如外族入侵,镇压内乱等等,往往需要极大的财政开销,而这些负担都要转嫁到从事生产的民众头上。如果负担过重,民众是不会有生育的欲望的。就像疫情期间走红的那句名言,“我们就是最后一代。”而乾隆统治时期,他自己号称有十大武功,比如平准噶尔,平大小金川,还有平缅甸,也算是用兵频繁。但是与穷兵黩武搞得天下户口减半的汉武帝不同,乾隆朝居然还能保持人口增长,所以乾隆的执政能力和汉武帝相比就是高下立判了。

但是这多出来的人口也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就是传统的农业方式承载不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大量无所事事的游民聚集在一起,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乾隆朝末年就发生的白莲教起义就是这样。与满清统治者将过剩的人口当作负担不同,远在万里之外,已经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却发现了中国的人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让他们倾泻,因为工业革命而爆发出来的巨大产能。于是,英国派出了著名的马格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祝寿的名义,出访了中国,而这个使团的实际使命是希望和乾隆达成贸易协议,开启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了给乾隆皇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团在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中,集中展现了欧洲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成果,有精密的钟表机器,炮舰模型和新式火枪,以及望远镜等等。然而这些新奇的玩意并没有打动乾隆皇帝,而是被他视作奇技淫巧。而且还以大清坐拥天下,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国互通有无,这样狂妄傲慢的理由拒绝了英国使团提出的签订贸易协议的请求。如果大清国当时和英国达成协议,中国很可能就能够搭上刚刚启动的工业革命的便车,从而为这多余的人口找到更好的出路,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也会避免鸦片战争带来的“丧权辱国”。所以乾隆被视为给中国近代黑暗历史按电钮人物。但是乾隆皇帝拒绝和英国通商的理由,真的是他认为大清国无所不有吗?

前面说了乾隆实际上是一个很精明的皇帝。他的爷爷康熙对西方文化也是有所钻研的,大清朝也有用西方传教士作官的一些东西,乾隆皇帝是不可能对外面的世界毫不知情的。他的这个狂妄的理由更主要的是虚张声势,震慑外夷。他拒绝的真实原因实际上是出于对维护统治地位的精巧算计。其中比较明显的原因就是一旦两国互通贸易,就会有大量的英国人进入中国,而这些人并不是大清皇帝的子民,对他们的管理将是一个让统治者非常头疼的问题。另一层深意就是这些以农业为统治基础的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敌视观念。

中国统治集团的传统就是重农抑商,因为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超出了朝廷的控制范围。而在工商业的活动当中民众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除了朝廷之外的权力中心,也就是统治者忧心的各种会道组织很多都来自于私营工商业,如漕帮,盐帮等等。而与英国通商之后随着两国交流的发生,外资企业这种东西肯定会提前出现,工业革命之后的企业组织形式规模更大,更精细,效率更高。相比之下朝廷官府的臃肿低效就像一只史前的恐龙,其所能管辖的人口将大大减少。人口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基础,用现在网上流行的说法就是韭菜田和人矿。

嘉庆朝的一件事例非常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在乾隆驾崩之后当了好几年儿皇帝的嘉庆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亲政,自己做主了。为了展现自己的仁君气象,在办完了乾隆的丧事之后,他下旨让社会贤达咸与维新,广开言路,给皇上提意见。而在河北省的两个有功名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所谓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通过自己在读书人和官员之间的关系,向嘉庆上了一份折子,提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他看到直隶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农村人口过剩,很多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没有创造社会价值,甚至滋生流氓组织,祸害乡里,影响社会稳定,于是他们建议朝廷能够开放采矿,让民间资本自行投资,就可以吸纳这些过剩的劳动人口,同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新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中官府自然可以分得一杯羹,从而解决因为镇压白莲教起义而造成的财政紧张的问题,实在是多赢的大好事。但是没想到这种为于公于私,都是很不错的建议却招来了飞来横祸。嘉庆皇帝大怒,要求把两人革去功铭交给当地官员严加管教,在他对奏折的批复中,他非常详细的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就是如果开放采矿,会让这些人大量聚集而滋生事端,影响朝廷官府的控制权。而且还在批复中将提出开矿,以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人称为聚敛之臣,并声称朕断不用。

从清朝的历史和现代的时事中可以看到,如果政府要鼓励一个行业,他多半是不会取得什么成果的,比如大炼钢铁、芯片大跃进。但是政府要毁灭或者压制一个行业的经济活动,却是易如反掌。



0
0
0.000
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