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錄音室的日子

avatar
(Edited)

剛剛畢業時,在一家非牟利的影音製作機構工作,因為人手問題,人人也身兼多職,我有70% 時間做會計,30%時間做錄音室。在錄音室裡,給我很多開心的回憶。因為做會計時,每天都對著一大批的單據;但是錄音室卻是有很多的創新創作,特別是作品推出後,可以在市場看到,並且有人購買的喜悅。錄音師的角色及負責是將講者的聲音調至最佳,有如攝影師一樣,將最美一刻記錄下來。錄音師可以與配音員 或 講者在事前及錄音過程中進行交談或互動,讓配音員的表現更加好。另外,在事後調整不同的聲音,特別是不同的「口水位」。

當年用 Open Reel 來剪接,是真的「一刀一刀剪下去的音帶剪接」,整個過程要相當小心亦亦。若現時回看,這樣的剪接方式,實在相當不可思議,剪輯一段聲音要幾天時間。這樣身兼兩職,一做便做了三四年,之後機構慢慢發展網絡工作,身兼兩職的情況便轉為 「會計 + IT」。

image.png
(Source: Google.com)

可能大家不太知道 Open Reel 是甚麼,特意在 Google 搜索一下。

十多年前,協助一些電台DJ發展至網絡電台,又再次進入錄音室,但是已經不再是舊式的方法,已全改為 Digital,慶幸當年經歷過「會計 + 錄音室」與及「會計 + IT」的組合,因而在媒體製作轉型至網絡多媒體時,涵接上並不會太困難,上手亦快。記得當年使用的聲音剪輯軟件是 Cool Edit。剪輯一段一小時的錄音,已經可以在數小時內完成。

昨天又再回到錄音室,但剪接的方式又再不一樣了。錄音已不再只是聲音,而是與畫面一起製作。原初交給別人去製作,現時為省下金錢,將製作用的金錢改為買一批的錄音器材,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地方,將一個房間轉成錄音場地。簡易地便可運用影音製作,以下為正在剪接的影片,與及今早在整理的聲音。

image.png

image.png

過往的工作,我主要是錄「旁白 或 講員」,故此,我完全沒有歌曲錄音的經驗,故此不懂得「混音」。因而,現時做社企項目時,我也是只做「旁白」或「對話」式的短片製作,而完完全全避開了「歌曲混音部份」,或許,未來資源充足時,才去做或去學。因為以旁白為主,故此簡簡單單一套軟件已可以用得著。想不到幾年前曾用的一套免費軟件 Audacity,竟然現在仍有更新,真的依靠 Donation 便生存下來。

今早一邊剪輯錄音,竟然腦海裡勾起過往二十多年的錄音片段,腦海中有很多回味的畫面,有的失敗要重新錄音,有的被客戶稱讚,更有時在錄音時遇到「超級超級超級巨星」。而當中最喜悅的,便是上年於疫情前走進書室,仍看到自己二十多年前錄製的作品仍在銷售中,這樣的滿足感是Super美妙!



0
0
0.000
1 comments
avatar

Your current Rank (10) in the battle Arena of Holybread has granted you an Upvote of 25%

0
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