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交的年代

avatar

已忘了自己在Youtube看甚麼,突然掃到1992年勁歌金曲的頒獎禮,節錄片段。原來一個輝煌的行業,可以容納極多重量級的人馬。十大勁歌金曲,放在那一個年代,真的相當難以競爭,除了四大天王外,還有四大天后。甚至當年也是八十年代譚詠麟、張國榮、許冠傑、林子祥、羅文,梅艷芳,葉倩文、林憶蓮的全盛時期。所有所有的焦點,全在這個娛樂圈,要突圍而出,實在非常非常難。而最有趣的地方,便是縱使未能突圍,卻也有相當多的粉絲,例如在最後金曲金獎時看到李克勤及曾航生。

這一個年代,是我整個中學時期,網絡仍然只是BBS,而那時的BBS主要也是存取黃圖,故此當年畫面美不美根本不重要。

我初初工作是在1995年,之後慢慢步向Netscape的上網多媒體娛樂。新媒體完完全全打敗了高度集中目光的傳統媒體,而新媒體這路,走到社交媒體及區塊鏈媒體後,若想突出自己,突圍而出,又可以怎樣做呢?

我做了很多年網絡遊戲,一進入行業的2002年便是做網絡遊戲。上月與同業朋友傾談,現時,大家其實不是在做遊戲,已開始在做一台機器,並且在計算投放廣告費後,到底會生出多少錢出來的一台機器。遊戲好不好玩,只是輔助工具,整個遊戲內的計算公式,才是核心。

在現時這一個年代,競爭實在更激烈,每一個娛樂圈的人,不只是背著數十萬粉絲,而是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粉絲,並且在同一個平台,所有數字都一一羅列出來。而作品只是輔助,建立個人品牌才是主線。當劇集推出時,不是計算那百分點的收視率, 而是多少個億的瀏覽。排了上頂部,榮華富貴自然來。

在整個生態下,汰弱留強越來越快,成功或失敗也太容易看到,因為每一秒鐘都有程序在計算排名榜。若爭勝心少了一點點,便很可能被排在末後不知多少名。

我生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九十年代才懂得追夢追星,不過我的明星偶像不是娛樂圈,而是漫畫家及《三國志》II、III、IV、V而已。那時,只有一個榜,只有一個大擂台,大部份的娛樂也在這個排名榜上 。若與我同年代的人,可能也記得其後更有「卡拉OK流行榜」,完完全全是民調指數。

現時,娛樂多了,排名榜也多。機會同時更加多。一個平民百姓,在Youtube 、Facebook、IG 或 抖音,基本上已拋離傳統娛樂圈的藝人。影響力比他們更多更深。只要有人選對了平台,並且去深耕建造,將會越來越成功,而這成功是像作詞作曲家一樣的「累計」成功 - 累計版權稅的被動收入。

若沒有現時百花齊放的網絡媒體,其實以往想當明星夢只有幾個途徑,還要被評頭品足,甚至「獻身」求機會。現時,根本不需要再這樣賣肉求榮,除非愛賣肉。

未來,這路會更容易走。喜愛競爭有大量平台給大家去競爭,鬥IG、抖音鬥不過,可能便轉戰Patreon。在區塊鏈模式的內容平台輔助下,若是知足及自得其樂,也可以在 Matters、Steem、Hive;愛製作影片或直播可在dlive、D..tube;愛製作遊戲的可在EOS。未來十年,將會相當好玩,但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而不放棄,卻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回看上面的影片,留言欄裡有一則留言,「28年前的四大天王、28年後仍是這四人做四大天王。」他們,已到了頂峰,但是,這二三十年來仍然很努力,仍沒有停下來。

首發於 MATTERS:
https://matters.news/@DrThankYouC/%E7%A5%9E%E4%BB%99%E6%89%93%E4%BA%A4%E7%9A%84%E5%B9%B4%E4%BB%A3-bafyreifdqfpp7gw5knjlgckp2cczi6fdvuoeiq2lnc25hkgrzsssi7h3ca



0
0
0.000
0 comments